威儀
网友科普
威仪(wēi yí)是汉语词语,原指庄严的仪容举止或整齐的军容,后亦指礼仪随从,兼具威严仪表与礼制规范的双重含义。该词内涵涵盖三个层面:个人层面指庄重得体的仪态,如《汉书》载薛宣“好威仪”;制度层面指国家典章与仪仗规制,如《隋书》记载职官配备威仪仪仗;宗教层面衍生出佛教“四威仪”与道教“威仪师”等规范,要求修行者行住坐卧合乎戒律。其概念常见于《诗经》《三国演义》等典籍,用于刻画君主风范或礼仪准则。“威仪”最早见于《尚书》《礼记》等先秦文献,汉代发展为祭祀制度组成部分,魏晋时期纳入宫廷仪仗体系。唐宋时扩展至宗教仪轨,如唐代设左右街威仪职官,宋代佛教确立“三千威仪”体系。明清文学中多用于表现人物庄...
问AI百科
百科AI智能,探索更多与"威儀"相关的知识